关于科学家的作文
时间: 07-12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关于科学家
在传统上,数学也是一门科学,但在现代人倾向不认为数学家是科学家,因为数学发现与科学发现的方法不同:科学发现一般都可以透过实验来证明,但数学的理论却有不少只是一个理论,而没有实验去作实证。
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逐渐脱离自然动物的生存状况:所有的成员必须全部直接参与生存最基本物质的获取,有一批人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脱离了第一线的物质资料生产而专业从事维护群体安全这样的职业---我相信这事职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虽然未必是第一步.当技术进步到今天这样,大部分人都不必再参与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物质资料的生产,更多的人被从满足生存的第一线解放出来的时候,科学家这个职业就从曾经由群体管理者兼职这样的半职业化的状态进化成了一个职业化的群体.并且越来越大---原因很简单:人类社会已经有更多的余力来探索如何更轻松的脱离自然动物的状态,而剩余人群的增加---我是说从事非第一线生产生存必需品的人的增加----必然会壮大在各个时期被分化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人群,我相信最高端的,是科学家这个群体,他们最晚被分化出来,作为一个职业,作为一个人群,用来改善整个人群的生存状态,用来观察人群.如果说人群也是一个生命的话,那么,我们已经进化出了自己的眼睛和脑组织. 不要跟我争论政治家群体才是脑组织,如果真要做个比喻的话,他们只不过是神经组织的一部分。
篇二:关于科学家
整个社会在前进,但是我们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而科学家传统的任务---却是在加快这架破车的速度,而且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原本沉闷的前进曲因为科学的参与而变得悦耳而和谐,可到如今,哐当咣当的车体各处撞击的声音已经越来越不和谐甚至刺耳,我不得不说,这种声音已经超过了滚轮前进而周期循环的美妙节奏,这是一 相关书籍
种警告:车体可能会散掉,或者随时可能掉落我们不知通向何方的前方中存在的一道悬崖。
科学家这个群体,是不是到了这个时刻,该考虑一下他们的使命是什么.传统的使命:促进人们更轻松和安全的获取物质生存资料,是否该修改一下
解救人们的头脑比满足他们的能源需要更重要。
找到人类社会这辆大车开进的正确方向比一直把车更快的推向不知道未来的黑暗更重要。
我们应该调整一下我们前进的步伐了.静下来想一想该做什么,真的是比一味的向前狂奔,碰运气似的遭遇什么就是什么,真的要好的多.这辆车已经足够快,而这辆车本身能不能再撑的起,还能撑的起多久,这个不该等到它已经崩溃的时候,我们才后知后觉的给出答案。
篇三:关于科学家
历史的教训在于给人类以教益。科学完全走出政治强权的阴影,完全走出李森科之流的阴影,这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控制论的创立者诺伯特·维纳的话提供了这一事件的反思:“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导致灭亡,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事实上,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
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
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力,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
篇四:关于科学家
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
(1)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
(2)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
(3)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力,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历史的教训在于给人类以教益。科学完全走出政治强权的阴影,完全走出李森科之流的阴影,这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控制论的创立者诺伯特·维纳的话提供了这一事件的反思:“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导致灭亡,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 伽利略
扩大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上面所叙笛卡尔提出的科学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笛卡尔精神。不仅在物理上牛顿的质点模型、克劳修斯的理想气体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领域也一样,如生物界摩尔根幸运地选择了果蝇这个简单对象才揭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维,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选择简单对象,就可以避免思考过多的因素。而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研究简单问题导出的结论通过各种方式的迭加和处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结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篇五:关于科学家
成为科学家的一个标志是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必需有参与科学研究,发表,交流等活动的自主性。而如何赢得这种自主性呢?这种自主性是和成果挂钩的。说白了所谓的成果无非就是发表文章或获得专利权。这对于一位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家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我们总强调科学家应该首先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学发现为职业,就必须从精神上有一种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内质。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科学研究成了一种社会建制,特别是当现代科学活动出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之后,科学就一下子从”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科学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这就是为什么说科学从业人员也象社会中其他人群那样,有白领,蓝领,师傅,学徒,领导者,被领导者,剥削者,被剥削者,甚至也有资本家,工人,甚至还会有无赖,骗子,夸夸其谈者和滥竽充数者。这等的原因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员都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只有那些获得了“自主性”、“独立性”,并且可以参与科学研究和交流等活动的科学研究人员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科学家。
但话又说回来了,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具有独立能力的科学家,但如果你从事的是科学研究,那么你就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具备求实,敬业精神。
篇六:关于科学家
也许有些人会以为只要是导师做到了“授业解惑”就行了,但我觉得那确实远远不够。因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除了需要做出科学贡献之外,还必须能够培养成独立的科学家。这其实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应该算在一个科学家的贡献里面。
因此在现在的科学环境下,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科学家,准备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讲就必须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同科学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热爱科学,才会产生献身科学的动机和愿望。
二,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尽可能地系统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所必不可缺的东西。
三,鉴于现在大科学的特点,如何最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成为科学家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其中选择导师是关键。
古人云:择业不可以不慎。同样择师也是很严肃的事情。
从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的周而复始发展观看,曾邦哲提出科学发展阶段构成一个从A开拓型人才、B集成型人才(牛顿与爱恩斯坦等)到C继承型人才(大师的学生 - 常言的名师出高徒)、D常规型人才(师从C型权威),再到E(A)开拓型人才(D的学生开始质疑B型人才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的人才梯队。
篇七:关于科学家
第三次帕格沃什大会《维也纳宣言》第7部分9月19日通过。我们认为,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有责任,通过让民众广泛理解由自然科学之史无前例的增长所带来的危险和提供的潜能,而在民众教育方面做出贡献。我们呼吁请各地的同行,通过启发成年群体或者通过教育正在到来的后代,而为此不懈努力。特别是教育应当强调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在教育中应当消除任何形式的对战争和暴力的夸耀。
科学家,因为具有专门的知识,更有条件提前获悉科学发现带来的危险和潜能。因此,他们对于我们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具有专门的本领,也肩负特别的责任。 当前,在国与国之间不信任以及由此导致军事霸权之竞赛的局势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所有学科分支,已经愈益卷入军事研发之中。在诸多国家民众的眼中,“自然科学”已经变得与“武器研发”密切联系在一起。科学家,或者由于对国家安全做出了贡献,而接受赞美,或者通过发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已将人类带入危难之中,而承受诅咒。科学目前在许多国家享受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支持,主要是由于它对于此国家军事实力和军备竞赛获胜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性。这就使科学偏离了其本真的目的,科学的真正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知识,以及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提高人类驾驭自然力的能力。
我们对导致此种状况的时局感到痛惜,我们呼吁全体民众和各国政府,必须建设具有持久、稳定和平的全球局势。
篇八:关于科学家
人们一般都认为:科学思维属逻辑思维,主要用左半脑;音乐思维属形象思维,主要用右半脑。这一左一右,似乎是两码事。然而,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却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事实上,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科学和音乐两方面的才能都兼而有之。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一个敏锐的音乐耳朵。对于铁匠打铁的声音,人们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但他却听出了差别。有一天路过一家铁匠铺,就听出这一家的敲击声比其它的更谐和悦耳。他量了量铁砧和铁锤的大小,终于发现了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爱因斯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演奏小提琴,谙熟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大师。他甚至认为他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在科学上的贡献还大。
居里夫人既喜欢音乐又修养有素。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的事,很多人都知晓。
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点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经长期测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
在传统上,数学也是一门科学,但在现代人倾向不认为数学家是科学家,因为数学发现与科学发现的方法不同:科学发现一般都可以透过实验来证明,但数学的理论却有不少只是一个理论,而没有实验去作实证。
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逐渐脱离自然动物的生存状况:所有的成员必须全部直接参与生存最基本物质的获取,有一批人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脱离了第一线的物质资料生产而专业从事维护群体安全这样的职业---我相信这事职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虽然未必是第一步.当技术进步到今天这样,大部分人都不必再参与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物质资料的生产,更多的人被从满足生存的第一线解放出来的时候,科学家这个职业就从曾经由群体管理者兼职这样的半职业化的状态进化成了一个职业化的群体.并且越来越大---原因很简单:人类社会已经有更多的余力来探索如何更轻松的脱离自然动物的状态,而剩余人群的增加---我是说从事非第一线生产生存必需品的人的增加----必然会壮大在各个时期被分化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人群,我相信最高端的,是科学家这个群体,他们最晚被分化出来,作为一个职业,作为一个人群,用来改善整个人群的生存状态,用来观察人群.如果说人群也是一个生命的话,那么,我们已经进化出了自己的眼睛和脑组织. 不要跟我争论政治家群体才是脑组织,如果真要做个比喻的话,他们只不过是神经组织的一部分。
篇二:关于科学家
整个社会在前进,但是我们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而科学家传统的任务---却是在加快这架破车的速度,而且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原本沉闷的前进曲因为科学的参与而变得悦耳而和谐,可到如今,哐当咣当的车体各处撞击的声音已经越来越不和谐甚至刺耳,我不得不说,这种声音已经超过了滚轮前进而周期循环的美妙节奏,这是一 相关书籍
种警告:车体可能会散掉,或者随时可能掉落我们不知通向何方的前方中存在的一道悬崖。
科学家这个群体,是不是到了这个时刻,该考虑一下他们的使命是什么.传统的使命:促进人们更轻松和安全的获取物质生存资料,是否该修改一下
解救人们的头脑比满足他们的能源需要更重要。
找到人类社会这辆大车开进的正确方向比一直把车更快的推向不知道未来的黑暗更重要。
我们应该调整一下我们前进的步伐了.静下来想一想该做什么,真的是比一味的向前狂奔,碰运气似的遭遇什么就是什么,真的要好的多.这辆车已经足够快,而这辆车本身能不能再撑的起,还能撑的起多久,这个不该等到它已经崩溃的时候,我们才后知后觉的给出答案。
篇三:关于科学家
历史的教训在于给人类以教益。科学完全走出政治强权的阴影,完全走出李森科之流的阴影,这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控制论的创立者诺伯特·维纳的话提供了这一事件的反思:“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导致灭亡,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事实上,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
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
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力,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
篇四:关于科学家
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
(1)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
(2)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
(3)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力,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历史的教训在于给人类以教益。科学完全走出政治强权的阴影,完全走出李森科之流的阴影,这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控制论的创立者诺伯特·维纳的话提供了这一事件的反思:“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导致灭亡,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 伽利略
扩大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上面所叙笛卡尔提出的科学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笛卡尔精神。不仅在物理上牛顿的质点模型、克劳修斯的理想气体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领域也一样,如生物界摩尔根幸运地选择了果蝇这个简单对象才揭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维,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选择简单对象,就可以避免思考过多的因素。而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研究简单问题导出的结论通过各种方式的迭加和处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结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篇五:关于科学家
成为科学家的一个标志是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必需有参与科学研究,发表,交流等活动的自主性。而如何赢得这种自主性呢?这种自主性是和成果挂钩的。说白了所谓的成果无非就是发表文章或获得专利权。这对于一位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家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我们总强调科学家应该首先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学发现为职业,就必须从精神上有一种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内质。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科学研究成了一种社会建制,特别是当现代科学活动出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之后,科学就一下子从”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科学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这就是为什么说科学从业人员也象社会中其他人群那样,有白领,蓝领,师傅,学徒,领导者,被领导者,剥削者,被剥削者,甚至也有资本家,工人,甚至还会有无赖,骗子,夸夸其谈者和滥竽充数者。这等的原因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员都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只有那些获得了“自主性”、“独立性”,并且可以参与科学研究和交流等活动的科学研究人员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科学家。
但话又说回来了,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具有独立能力的科学家,但如果你从事的是科学研究,那么你就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具备求实,敬业精神。
篇六:关于科学家
也许有些人会以为只要是导师做到了“授业解惑”就行了,但我觉得那确实远远不够。因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除了需要做出科学贡献之外,还必须能够培养成独立的科学家。这其实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应该算在一个科学家的贡献里面。
因此在现在的科学环境下,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科学家,准备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讲就必须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同科学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热爱科学,才会产生献身科学的动机和愿望。
二,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尽可能地系统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所必不可缺的东西。
三,鉴于现在大科学的特点,如何最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成为科学家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其中选择导师是关键。
古人云:择业不可以不慎。同样择师也是很严肃的事情。
从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的周而复始发展观看,曾邦哲提出科学发展阶段构成一个从A开拓型人才、B集成型人才(牛顿与爱恩斯坦等)到C继承型人才(大师的学生 - 常言的名师出高徒)、D常规型人才(师从C型权威),再到E(A)开拓型人才(D的学生开始质疑B型人才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的人才梯队。
篇七:关于科学家
第三次帕格沃什大会《维也纳宣言》第7部分9月19日通过。我们认为,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有责任,通过让民众广泛理解由自然科学之史无前例的增长所带来的危险和提供的潜能,而在民众教育方面做出贡献。我们呼吁请各地的同行,通过启发成年群体或者通过教育正在到来的后代,而为此不懈努力。特别是教育应当强调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在教育中应当消除任何形式的对战争和暴力的夸耀。
科学家,因为具有专门的知识,更有条件提前获悉科学发现带来的危险和潜能。因此,他们对于我们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具有专门的本领,也肩负特别的责任。 当前,在国与国之间不信任以及由此导致军事霸权之竞赛的局势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所有学科分支,已经愈益卷入军事研发之中。在诸多国家民众的眼中,“自然科学”已经变得与“武器研发”密切联系在一起。科学家,或者由于对国家安全做出了贡献,而接受赞美,或者通过发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已将人类带入危难之中,而承受诅咒。科学目前在许多国家享受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支持,主要是由于它对于此国家军事实力和军备竞赛获胜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性。这就使科学偏离了其本真的目的,科学的真正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知识,以及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提高人类驾驭自然力的能力。
我们对导致此种状况的时局感到痛惜,我们呼吁全体民众和各国政府,必须建设具有持久、稳定和平的全球局势。
篇八:关于科学家
人们一般都认为:科学思维属逻辑思维,主要用左半脑;音乐思维属形象思维,主要用右半脑。这一左一右,似乎是两码事。然而,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却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事实上,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科学和音乐两方面的才能都兼而有之。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一个敏锐的音乐耳朵。对于铁匠打铁的声音,人们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但他却听出了差别。有一天路过一家铁匠铺,就听出这一家的敲击声比其它的更谐和悦耳。他量了量铁砧和铁锤的大小,终于发现了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爱因斯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演奏小提琴,谙熟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大师。他甚至认为他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在科学上的贡献还大。
居里夫人既喜欢音乐又修养有素。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的事,很多人都知晓。
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点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经长期测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